第八章 八旗

避免与明朝正面冲突,暗自扩展实力的策略被努尔哈赤执行得更加彻底。

行刺太子的“梃击”一案的消息也略略的传到了他的耳里,他暗暗的牢记了,却因为一时之间想不到这事会与辽东有什么关联,也就不再继续深思。

这一两年来,他也不再与叶赫部发生任何纷争,更不再出兵攻打——他努力的维持住了表面上的和平,以使明朝减少对他的注意。

种种的作法,在在都更利于他创造一个辉煌的新时代——

这一两年来,他确立的几个发展重点也全都顺利的、如期的完成了。

首先,他非常周密的规画了交结蒙古的计划,第一个步骤便是通婚。

由于几个儿子都已到了适婚年龄,执行起来更加的方便。

他接二连三的为代善娶了蒙古札鲁特部钟嫩贝勒的女儿为妻,为莽古尔泰娶了纳齐贝勒的妹妹为妻——

接着,他听说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哲哲美慧双全,贤德知书,便立刻为皇太极去聘娶;哲哲有侄女名布木布泰,年纪尚幼,但是,他也毫不犹豫的为皇太极订下了亲事(博尔济吉特·哲哲于皇太极称帝后被册立为皇后,即清太宗之孝端文皇后。布木布泰先于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,其后生清世祖福临,世祖即位后与哲哲并尊为皇太后,因有“孝庄文皇后”之号;世祖逝后,康熙继立,尊为太皇太后;她经历三帝,对清初的历史影响重大;清史学家所称的清代“兴亡两太后”,兴国者即孝庄太后,亡国者为慈禧太后。)。

而后,德格类也娶了蒙古札鲁特部额尔济格贝勒的女儿——

在武力的扩张上,他缩小了动作,只派了少数的人马去并了锡林、雅揽、渥集部的额赫库伦等地,并且将目标降低到以俘获人畜为主——

但在建州的内政上,他却展开了大幅的、积极的努力扩张。

他明订了政治制度,设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,札尔固齐十人(《清史稿·太祖本纪》记:“乙卯(万历四十三年)——置理政听讼大臣五,以札尔固齐十人副之。”台北版《清史稿校注》注为:“札尔固齐,语出蒙古文,意即审事人;《太祖(武)实录》作‘都堂’。”),专门治理建州的内部。而因为建州的人员、兵丁在几年来的急速扩张下,原来“四旗”的编制不够用了,他在经过了一段日子的考虑之后,决定扩大编制。

几经反覆思考、推演,再依据以往的优缺、得失,他重新整顿军制,稍作改革,并且把原来的“四旗”扩增为“八旗”。

原来的黄、红、蓝、白四旗各分出一半人户,编入增设的镶黄、镶红、镶蓝、镶白四旗中。

这增设的“四镶”旗仍沿用原来的旗色而加镶边——他亲手绘图,将黄、蓝、白三旗加上红边,红旗加上白边,和原来的“四整”旗合计共为八旗(《清史稿·太祖本纪》关于本年(万历四十三年)扩建八旗的记载中有“易黑为蓝”一句;其意似为原本的四旗颜色是黄红白黑,至此改黑旗为蓝旗。《八旗通志》的说法是:“本朝龙兴,建旗辨色——,尤以相胜为用;两黄旗位正北,取土胜水;两白旗位正东,取金胜木;两红旗位正西,取火胜金;两蓝旗位正南,取水胜火。水色本黑,而旗以指挥六师,或夜行则黑色难辨,故以蓝代之。”朝鲜李民寏着《紫岩集》卷六《建州闻见录》记:“有五色大小之不同者,奴酋(努尔哈赤)黄旗;贵盈哥(代善)黑旗;红歹是(皇太极)白旗。”但是,《清史稿·兵志》及《太祖(武)实录》都记为初设四旗,以纯色为别,曰黄白蓝红,未言黑旗。而据文献资料,努尔哈赤与蒙古诸部盟誓书中曾自称“满洲十旗执政贝勒”,渖阳故宫所建为“十王亭”等证,似可印证“可能有十旗”之说,其名称或为文献上常出现的“左翼”与“右翼”。但现今传世的实物,仍为“八旗”。究竟如何,仍待详考。)。

然后,他挑选出子侄中能力优秀的人和自己一起担任领旗贝勒(扩建以后的领旗贝勒名单,也有多种说法,待详考。):

正黄、镶黄两旗由他亲领。正红、镶红两旗由代善率领。正蓝旗由莽古尔泰率领。镶蓝旗由阿敏率领。镶白旗由皇太极率领。正白旗由长孙杜度率领。

这样,费去了好一大段时日,终于将一切都整顿得井然有序,一切都大上轨道。

一个新的世代也即将揭幕了。